星期四, 3月 29, 2007

英女皇

英女皇 由於個人來說有點封建意識, 喜好研究皇室, 封建官僚制度, 中學的時候很不幸又進了一間官校, 在事頭婆的畫像的監督下讀過一年書, 時時proud of 校徽上的皇冠圖案, 說是餘孽一點也錯不了. 看見這套電影, 有時會不禁想起以前. 我對英女皇的親切感會比鄧小平大, 絕對政治不正確. 這套電影實在精彩, 精彩的地方, 不是真切而且抵死的表現/ 揶揄了英國的皇室高層, 英女皇的木獨冷酷, 菲臘親王的無腦急燥, 威爾斯王子的無能為力和庸碌, 而是精緻地表達了整個社會的狀態, 不再是一個society of spectacle, 而是大家都是在舞台上, 你我他都是編劇. 整套電影重構princess of wales 死前後的那一段時間, 重點是為英女皇人性化, 尤以遇到鹿那一幕. 英女皇之所以對diana的死那麼漠然, 原來是因為其自身的個人經驗, 皇室教育對她的影響, 以及她對現代媒體及現代社會的脫節和討厭 (diana在這套戲只是一個符號). 她愈人性化, 就愈能顯示出現代社會的情況---一套"大戲". 在diana死後, 人們覺得皇室應該要做點事情去符合大眾的期望, 以及去撫慰他們的傷痛, 在這個層面上, 無論是菲臘親王說大眾根本不了解皇室的內情, 真相, 還是伊利莎白個人對傷痛的看法或對國家責任的理解都不在重要, 最重要的是跟著tony blair這個"全國民選"的首相的擬定方案來做, 下半旗, 演說, 回倫敦. 路邊的悼念群眾正是整套電影的幕後指揮, "他們犯了一個大錯誤, 他們不應讓diana一個孤獨的留在宮殿裡". 大眾不是再只是接受媒體製造的spectacle, 而是一個共謀, 是導演和編劇之間的關係, 無論是diana生前離婚, 生後鋪排, 都鉅細無遺的編撰好了, 大眾都不再安於觀賞, 而是更多的滲入到編劇的行列. 現實根本沒有觀眾和電影, 大家都是摻雜在一起, 大家都在舞台上演戲, 這套電影, 正正按照著波生在恐怖主義的精靈一書的觀點來拍攝. 很好很好. 只有美國佬才會開英女皇這麼大的一個大玩笑, 是在為英女皇翻案嗎? 哈哈, 只要看看tony blair那個助手的言語使一清二楚了, 真幽默. 不記得在那裡看過這麼一段說話, 我們表面上都覺得那麼一套繁複的禮制感到煩厭, 但心裡而羨慕英國人有這麼長久精緻的傳統流傳下來. 講複雜, 以前清朝那一套才叫複雜, 哈哈.

1 則留言:

aua 說...

应该是英女王吧,英国并不是皇室,只能被称为王室而已。。。印度已经恢复独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