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雞毛一樣飛 Chicken Poets
超正的一套電影. 一個詩人不再寫詩, 投靠朋友, 變成了雞農, 戀上一辨色能力弱的女孩.有一天他買到了一隻可以寫出偉大作品的光盤, 他成名, 他成了撒手可熱的人物. 一切看來很美滿, 但他還是悶悶不樂. 有一天突然雞發瘟了,朋友消失了, 女孩離開了他, 他才發現自己不知在過什麼的一種生活, 然後剃了一個和偶像一樣的光頭, 重新再出發. 整套電影都很超現實, 對白荒誕, 把電影解讀成是一個由理想過度到被消費主義狂潮淹過的一個比喻故事亦無不可. 故事說詩人, 但詩人本身就不可說,大家都對詩人有種聯想, 但"你見過詩人嗎"? 詩人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實在好笑.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黑雞蛋","因為大家都需要雞蛋, 不需要詩", 整套電影都在描述一種失落的情調, 一種與現實的落差, 以及一個自身被拋向世界, 卻又不知所措的心情.有幾段都若有所指, 詩人被人被迫買了一隻可以寫出偉大作品的光盤, 然後又在社交場的toilet內, 看見每個大作家都向這個人買光盤, 買回來的光盤內容,間歇閃過的蘇聯詩人影象, 整套電影都充滿黑色幽默. 那些超現實, 荒誕, mv式, 劇場式的過場, 剪接, 表達手法最能表現出電影的主題.雖然有時內容會比較散亂, 但不失為一套好電影. 實在是超屌.詩人究竟是什麼, 可能導演在戲中已經隱約交代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黑雞蛋", 或許是悼念顧城的最好註腳.
星期四, 3月 29, 2007
英女皇
英女皇 由於個人來說有點封建意識, 喜好研究皇室, 封建官僚制度, 中學的時候很不幸又進了一間官校, 在事頭婆的畫像的監督下讀過一年書, 時時proud of 校徽上的皇冠圖案, 說是餘孽一點也錯不了. 看見這套電影, 有時會不禁想起以前. 我對英女皇的親切感會比鄧小平大, 絕對政治不正確. 這套電影實在精彩, 精彩的地方, 不是真切而且抵死的表現/ 揶揄了英國的皇室高層, 英女皇的木獨冷酷, 菲臘親王的無腦急燥, 威爾斯王子的無能為力和庸碌, 而是精緻地表達了整個社會的狀態, 不再是一個society of spectacle, 而是大家都是在舞台上, 你我他都是編劇. 整套電影重構princess of wales 死前後的那一段時間, 重點是為英女皇人性化, 尤以遇到鹿那一幕. 英女皇之所以對diana的死那麼漠然, 原來是因為其自身的個人經驗, 皇室教育對她的影響, 以及她對現代媒體及現代社會的脫節和討厭 (diana在這套戲只是一個符號). 她愈人性化, 就愈能顯示出現代社會的情況---一套"大戲". 在diana死後, 人們覺得皇室應該要做點事情去符合大眾的期望, 以及去撫慰他們的傷痛, 在這個層面上, 無論是菲臘親王說大眾根本不了解皇室的內情, 真相, 還是伊利莎白個人對傷痛的看法或對國家責任的理解都不在重要, 最重要的是跟著tony blair這個"全國民選"的首相的擬定方案來做, 下半旗, 演說, 回倫敦. 路邊的悼念群眾正是整套電影的幕後指揮, "他們犯了一個大錯誤, 他們不應讓diana一個孤獨的留在宮殿裡". 大眾不是再只是接受媒體製造的spectacle, 而是一個共謀, 是導演和編劇之間的關係, 無論是diana生前離婚, 生後鋪排, 都鉅細無遺的編撰好了, 大眾都不再安於觀賞, 而是更多的滲入到編劇的行列. 現實根本沒有觀眾和電影, 大家都是摻雜在一起, 大家都在舞台上演戲, 這套電影, 正正按照著波生在恐怖主義的精靈一書的觀點來拍攝. 很好很好. 只有美國佬才會開英女皇這麼大的一個大玩笑, 是在為英女皇翻案嗎? 哈哈, 只要看看tony blair那個助手的言語使一清二楚了, 真幽默. 不記得在那裡看過這麼一段說話, 我們表面上都覺得那麼一套繁複的禮制感到煩厭, 但心裡而羨慕英國人有這麼長久精緻的傳統流傳下來. 講複雜, 以前清朝那一套才叫複雜, 哈哈.
吳清源
看了吳清源, 這套電影, 實在不知道怎形容, 故事碎片化, 或者根本不能用一個故事來形容這套電影, 只是一幕幕吳清源經歷的事件和他的心理狀態, 如果你是抱著看棋王那類型故事的期望來看的話, 恐怕會令你失望. 導演要說的不是一個棋王的故事, 只是吳清源本人的一些生命經歷. 整套電影都用上一幕幕的經歷來連接在一起, 結果令到所有事件和周遭的角色成為配襯, 甚至平面. 張震做得不錯, 有很好的肢體動作, 但全套電影變成了他自己的電影. 至於導演這種拍攝手法是否有什麼特別意義, 真的要他本人才知道, 不過如果你沒有任何關於吳清源這個人的概念的話而去看電影, 也不會悶死, 導演刻意不拍圍棋的比賽情況, 一比賽就會跳去另一個片刻, 可能是因為不想把重點放在棋上, 放在吳清源如何擊敗日本頂級棋手上, 而是吳清源自身的信念及其安心主命的經過, 不過, 個人認為電影實在太零碎化, 未免顧此失彼, 總而言之有點悶.
minority report
昨天看了湯佬的minority report, 重點不是究竟是電影表達了命定論還是自由意志論的對決, 而是電影中所展示的權力體系自身, 他的目的不是要打擊發生了的案件, 而是還未成形的犯罪, 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消滅於還未萌芽的狀態, 這就是baudrillard在恐怖主義精靈一書中虛擬與事件性一章中要講的. "消除事件, 消除敵人, 消除死亡 (零傷亡)的強制就是為了安全而著魔的強迫性行為.", 電影如果真是反映我們想要的東西, 那美國人, 現在需要什麼?
minority report
昨天看了湯佬的minority report, 重點不是究竟是電影表達了命定論還是自由意志論的對決, 而是電影中所展示的權力體系自身, 他的目的不是要打擊發生了的案件, 而是還未成形的犯罪, 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消滅於還未萌芽的狀態, 這就是baudrillard在恐怖主義精靈一書中虛擬與事件性一章中要講的. "消除事件, 消除敵人, 消除死亡 (零傷亡)的強制就是為了安全而著魔的強迫性行為.", 電影如果真是反映我們想要的東西, 那美國人, 現在需要什麼?
落業歸根
看了落業歸根, 無記錯的話明周副刊的影評人評戲時認為中國沒有那麼多好人, 大意是太不真實, 沒有深度的人物分析, 只有美麗的願景, 和外表看來美好的人. 再沒有記錯的話, 之前明周影評又說父子中的不合理情況其實不必深究, 導演只是關起門來營造自己的世界. 可以不太認真處理父子, 卻要認真處理落業歸根, 實在有點滑稽, 說沒有深度的人物刻畫, 這是的, 胡軍尤其明顯, 但中國有沒有這麼多好人, 深究亦無必要, 落算是公路電影, 一路上千辛萬苦, 出門遇貴人, 只是故事的營造吧了, 導演希望特顯人性好的一面. 黑色幽默處處皆是, 笑不了多久又有點悲憫, 以一個古代的理念落實在現實, 拍得算不錯. 不知影評人是否看多了賈璋柯, 好像不拍足中國的苦難, 黑暗, 就覺得不好, 何必太認真呢, 現在不是看紀錄片啊.
大教育家 The edukators
大教育家 The edukators個人認為不算是特別顛覆或啟發, 但電影至少點出了一個現實, 資本主義的"魔爪"已經去到無所不包, 籠罩每個人的生活, 雖然制度和規則不是我們設定, 但我們都參與其中, 以及以這做藉口去繼續參與這遊戲, 抵抗己漸漸不可能, 乃至要用近乎恐怖主義的手段去抵抗. 戲中的大叔 (資本主義的維護者) 與三個主角 (社會主義的擁護者) 的對話其實並不深入, 不過是一些主流的見解. 綁架大叔最後的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和平分手, 三個主角連自己的理念都不能貫徹始終, 綁架沒有深入的理念堅持, 回到了當初的動機, 只是避免大叔看到主角非法入屋報警. 電影的下半部重點更轉移到三個主角的感情糾纏, 有點古怪.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否真的水火不容? 很有疑問, 社會主義或新, 西馬克斯思想究竟想導向那一種生活, 這種理念落實到現實層面又如何執行? 電影亦沒有作出深入的探討, 有點可惜, 不過電影只說教又失去了說故事的特色. 主角常說, the best idea survive. 這個時代的best idea又是什麼.
About Schmidt
About Schmidt 如果說Sideways是中年男人危機的故事, 那About Schmidt 就是老年退休男士的生活寫照. 退休似乎是男人的惡夢, 主角退休, 突然喪妻, 女兒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 妻子原來以前和自己朋友有曖昧, 種種事都衝著主角而來. 主角原本要到denver阻止女兒嫁人, 錯有錯著開展了一段公路旅程, 在途中主角漸漸發現原來以前的生活好像沒有丁點痕跡, 結了婚四十二年的老婆原來不及一個認識了半天的治療師理解自己, 在這段公路旅程內主角開始重新認識生活的意義, 透過對自己贊助生活的非洲小孩的書信寫出自己的感受. 最後一幕他接到助養兒童的一幅畫, 畫中一個成人拖著小孩的手, 他終於找到了久違了的東西. 電影主要是要表達人與人的疏離, 風格比較陰鬱, 灰暗, 片中表現出的一個人離開他平時的生活崗位後的失落與無助. 積尼高信的獨腳戲, 實在一流.
Goodbye, Lenin!
Goodbye, Lenin! 看了不久, 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德國版的金雞, 兩者都是透過舊的影象, 或多或少去重構一個已逝去的歷史片刻, 只是手法高低的不同. 女主角看到兒子參加遊行, 突然倒下, 8個月後醒來時, 整個世界已經變天, 圍牆已經倒下, 西德隊最後一次以西德名義贏得世界杯冠軍, 東西德業己統一. 女主角不能再受刺激, 所以兒子努力維持一個房間裡的社會主義東德幽靈. 整套電影都瀰漫著黑色幽默, 當女主角醒來後在家中看到對面大廈掛起了可口可樂的banner, 主角唯有在自制的新聞裡捏造可口可樂原來社會主義國家的發明, 當女主角跑到街上看到四周的環境已起了相當的變化, 兒子唯有制做新聞, 說東德的社會主義文開懷抱, 不在分隔東西, 而是迎接資本主義西德下的"受壓迫的難民". 在戲中穿插了東德的歷史影像, 家庭中的謊言 (兒子蒙騙母親東德尚在/ 母親暪騙兒子父親是死去的) 與國家的謊言合二為一, 圍場一倒下, 所有社會主義的東西都煙消雲散, 兒時的英雄東德的太空人成了的士司機, 所有舊東德的東西成了二手攤檔的物件, 懷舊的潮流, 東德的product全部被進口的東西取代. 仔細看看, 整套電影的時代描述, 其實是空洞, 表面, 只是一堆符號, 主角處於東德時代十幾年, 但過渡的問題在其身上絲毫沒有表現出來, 過度是如此的自然, 如此的心安理得, 在其他的主角身上並然, 最多的只是東德的太空人成了的士司機, 引起的問題最多都是酗酒, 偶爾的懷念, 在電影中統一的問題輕描淡寫就帶過了, 這是整套電影的缺憾. 如果說金雞是一次對港人的打氣, 那再見列寧則是一次美麗的nostalgia, 只有在懷念母親時東德與母親影像連結在一起.
訂閱:
文章 (Atom)